首页 资讯 正文

从雅鲁藏布江到西安浐灞河畔:一位藏族青年民警的“第二家乡”

体育正文 157 0

从雅鲁藏布江到西安浐灞河畔:一位藏族青年民警的“第二家乡”

从雅鲁藏布江到西安浐灞河畔:一位藏族青年民警的“第二家乡”

  从(cóng)西藏日喀则到陕西西安,从一名学生到真正成为一名人民警察,对于藏族青年巴桑桑珠(sāngzhū)而言,他面临的(de)是多年思维习惯调整和警务实战经验欠缺(qiànquē)的双重考验。作为巴桑桑珠所在的西安市公安局浐灞分局(fēnjú)广运潭派出所金融产业园社区警务队中队长惠文绪(huìwénxù)专业过硬,性格随和,教导巴桑桑珠的重任便顺理成章地落在了惠文绪身上,他们的师徒情缘便就此展开。

  从西藏、江苏到(dào)西安 成为民警的他还在不断适应和学习

  “我在江苏上的大学,本来以为自己应该(yīnggāi)适应的挺好了,确实没想到会这么难(nán)。”巴桑桑珠说,有些困难(kùnnán)是非常细微的,但越是细微,其实改变起来更难。

  “刚开始的第一个月我就没有让他和其他人出警,都是(shì)我出警带着他。”惠文绪说,第一个月他几乎所有(suǒyǒu)的工作(gōngzuò)都是带着巴桑桑珠一起开展,每件警情处理完后都会告诉他为什么要这么做,后续还需要如何跟进(gēnjìn)。

  巴桑(bāsāng)桑珠也非常用心,根据每天的工作警情和工作内容,他会分门别类地整理工作日志,查询相关规定。渐渐地,巴桑桑珠开始(kāishǐ)对当(dāng)警察有了“感觉”——不就是主持公平正义嘛,于是他便主动请缨,想试试(shìshì)自己出警。

  “我第一次自己出警的(de)时候,幸好师傅全程在(zài)我旁边,要不是他‘力挽狂澜(lìwǎnkuánglán)’,我肯定被投诉了。”对于首次出警,巴桑(bāsāng)桑珠记忆犹新。那是一个楼上楼下由于居住噪音引发的警情,在现场两家都查看了解完后,巴桑桑珠认为楼上住户已经做了桌椅板凳防护(fánghù)垫等降低声音的各种努力(nǔlì),楼下住户的投诉有些不近人情,于是便习惯性的“口直心快”直接告诉楼下住户要自己多担待忍耐,不能苛责楼上邻居。

  “当时觉得自己特别正义,但现在(zài)想想太不(bù)成熟了。”巴桑桑珠的处理方式对于楼下住户来讲显然不能接受,一旁的惠文绪赶忙出面,从情和理两个方面(fāngmiàn)出发,告诉楼下住户,楼上邻居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做了哪些努力减少对其的声音影响,同时也(yě)向其说明《噪声污染防治法》具体规定(guīdìng),建议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手机APP等测试对方生活声音是否构成噪音。最后惠文绪表示心情不舒畅也会影响声音的敏感度,询问其最近是否有(yǒu)其他烦心事需要(xūyào)民警帮忙等。

  “师傅的方式有理有据、有情有法,楼下住户很快(hěnkuài)便转变了态度,这两家再没有因为噪音的事情报过警。”巴桑桑珠(sāngzhū)说,虽然是一个小小的警情,但师傅处理的非常“圆润”,让涉事双方都很满意,顺便(shùnbiàn)还做(zuò)了普法和矛盾排查,相比之下自己习惯性的“简单直接”,这在生活中是个人风格,但作为人民警察如果这样(zhèyàng),既会影响公安(gōngān)形象,也会显得有失公允。

  自此以后,工作(gōngzuò)(gōngzuò)中的巴桑桑珠会刻意让(ràng)自己“严阵以待”,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言行举止不能“任性”,“吾日三省吾身”的态度让巴桑桑珠很快成长起来(qǐlái),所有工作要求不讲条件、不打折扣落实的认真负责成为大家对他(tā)的一致评价,今年5月,巴桑桑珠因为率先规范执行分局推行的“双小系统”荣获局长表扬令。

  师傅的质朴温暖 为(wèi)雪域青年筑起第二故乡的港湾

  “师傅为人谦和,经常和大家打成一片,这让(ràng)(ràng)我也能够很快与大家融为一体。”巴桑桑珠说(shuō),警组融洽的工作氛围让他感受到的是家的温暖。

  “我一直不吃海鲜也不太习惯那个(nàgè)味道,师傅会细致(xìzhì)到提前叮嘱同事跟我在一起时尽量不要吃海鲜类的食品”,巴桑桑珠说,由于他少数民族离家远自己在西安住的关系,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,师傅对(duì)他的照顾(zhàogù)无微不至,还时常会跟他的父母通电话沟通近况。

  “我的第一次出警、调解矛盾、受案(shòuàn)办案都是师傅带着我,一直到现在,师傅还在日常(rìcháng)的工作和生活中(zhōng)点点滴滴的关心我,他不仅是师傅,更是我在陕西的好大哥。”巴桑桑珠说。

  2024年,巴桑桑珠的老家日喀则受地震影响大面积受损,惠文绪得知情况后,第一时间与徒弟(túdì)的父母联系了解情况,并及时向(xiàng)所(suǒ)支部汇报,为(wèi)巴桑桑珠申请假期,调整警组排班工作,让巴桑桑珠可以心无挂碍地回去料理家务。

  “今年初巴桑的叔叔从西藏来西安办事,我们一起(yìqǐ)吃了饭,晚上带着他叔叔在浐灞转(zhuǎn)了转,让(ràng)巴桑的亲人看看他工作的地方和环境,也更放心(fàngxīn)些。”老家就是陕西的惠文绪,特别理解巴桑桑珠独自(dúzì)在外时,家人对他的牵挂,所以总是希望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,让他在西安同样感受到家的温暖,也让远在西藏的亲人放心。

  如今的(de)巴桑(bāsāng)桑珠在(zài)师傅(shīfù)的教导下(xià),在战友的配合中,已经逐渐(zhújiàn)成为警组的中坚力量。惠文绪用陕西汉子的质朴温暖,为雪域青年筑起第二故乡的港湾;巴桑桑珠则以藏族儿女的坚韧热忱,让警徽在民族团结的土壤中扎根更深。这对跨越地域与民族的师徒,用“传帮带”在警营里书写的别样温情,让“人民公安为人民”的初心,化作照亮万家灯火的永恒暖阳。

  华商报大风(dàfēng)新闻记者于震 通讯员 马莉

从雅鲁藏布江到西安浐灞河畔:一位藏族青年民警的“第二家乡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